
一、新質生產力是廣電媒體融合轉型新的關鍵變量
新質生產力以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為基礎,是科技創新交叉融合突破所產生的前沿性成果,具有“七化”特征,即信息化、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高效化。我們理解,新質生產力這個“新”,在內在邏輯上主要體現為:新技術激發新動能,形成新優勢,促進新業態,打造新產業,形成新模式,拓展新領域,開發新賽道,實現新發展;在本質上主要體現為高效能、高效率、高質量,關鍵是面向新興領域,面向未來產業,推動高質量發展。
對于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媒體來說,新質生產力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高端算力和算法及視聽應用、大數據、虛擬現實、數字人、5G和6G移動通信技術和設備,以及超高清攝錄、制作、傳輸、播出、存儲、終端顯示系統等。此外,還包括能夠創新、開發、運用、改進和優化各種視聽高新技術和發展高新音視頻、改造優化傳統廣電的高素質勞動力,簡單說,就是“前沿技術+前沿人才”。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質生產力正在顛覆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媒體現有的信息內容的創作生產、傳播、消費、運營模式,進一步推動媒體深度融合,重構媒體技術與運營的底層邏輯及其與用戶的關系,極大豐富和創新媒介形態、功能及其產品和服務,顯著提高生產與傳播效率,重塑國內外媒體的傳播版圖和競爭格局。因此,已成為廣電媒體進一步融合轉型發展的關鍵變量。
1.AI大模型爆發式增長。
2.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與廣播電視深度融合。
3.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內容生產方式面臨有史以來最大變革。
二、人工智能為廣電媒體融合轉型,注入新動能、提出新要求
1.人工智能為廣電媒體融合轉型注入新動能。
2024年以來,越來越多的廣電媒體機構發布大模型垂直應用和接入華為鴻蒙生態系統,有的媒體將人工智能接入推動媒體融合迭代升級。比如,上海廣播電視臺成立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媒體融合創新工作室,確立六大重點攻堅方向,包括財經媒體專屬AI大模型、新聞資訊類大模型應用、智能語音和大語言模型應用、智能手語數字人、生成式智能與多媒體通信、人工智能應用下傳媒倫理研究,率先發力構建文化傳媒大模型應用生態。一些媒體和內容生產制作企業在新聞節目、綜藝節目、紀錄片中應用人工智能,節目表現力和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在短視頻、短劇、動畫行業,人工智能應用更為廣泛。
2.新質生產力對廣電媒體融合轉型提出了新要求。
2024年被稱為AI視頻年,音視頻多媒體大模型將走向成熟,推動多媒體、垂直解決方案、算力數據及應用本土化,文生視頻、文生音樂、文生音效等多項能力可望明顯提升。這為廣電媒體深度融合轉型提供了新條件,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VR、AI和超高清技術系統裝備投資大、應用系統性強。長期以來,由于體量小、人才缺、投資少,部分省級和大多數市縣廣電媒體的數字媒體技術系統大多委托第三方企業開發和維護,廣電媒體的自主研發應用能力、新技術應用的自主性必須增強。服務廣電媒體內容生產、渠道平臺、用戶服務、運行機制、運營模式的全新技術系統必須加快建設健全,廣電媒體制度包括廣電媒體法律制度、安全監管模式和發展促進政策應該隨之調整和優化,廣電媒體人才隊伍建設和動力活力機制必須加快跟上。
虛擬制作
三、強化“雙輪驅動”,推動廣電媒體加快深度融合轉型
1.積極探索和大力推廣“人工智能+廣電媒體”的應用模式。
以人工智能改造升級傳統的數字創作和制作系統、編發系統、渠道系統、平臺系統、用戶系統、營銷系統、管理系統、安播系統、人才系統等,構建人工智能支撐的新的視聽媒體體系。
2.構建不斷完善的人工智能視聽媒體生態。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快速擴張,但人工智能在視聽媒體場景目前還局限在短視頻和部分內容插件等試驗性領域,應將高品質的沉浸式、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的創新業態作為廣電媒體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的重要方向,圍繞人工智能技術媒體應用場景的生態建設夯實深化廣電媒體融合轉型的基礎。拓展AI+數字資產生成方式,提高制作效率;擴大AI數字人應用,降低制作成本;推廣短視頻業務的標題、封面、配音、配樂等內容AI自動化生產;探索生成式AI大語言模型在新聞線索感知、新聞稿件及評論撰寫等方面的創新應用,打造傳媒行業專屬大模型;推動人工智能助理多維度參與影視劇、綜藝創作;探索在紀錄片中用AI技術創制AI音樂、AI視效、AI動畫等;探索無線、有線、衛星電視系統的智能化應用;探索超高清的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制作;探索客戶端平臺和用戶交互的智能化運作;適度超前建立健全媒體智能化的規制和促進政策。
掃碼關注 了解更多
版權所有:山西中廣博立科技有限公司 晉ICP備2022007208號-1